財聯社8月28日訊(記者郭松嶠 趙相鋒)工業和信息化部近日舉行原材料行業穩增長新聞發布會,財聯社記者從會上獲悉,目前建材行業增長仍主要依靠水泥等傳統產業,水泥及水泥制品營業收入占建材行業收入的近40%,隨著發展方式轉變,需求結構升級,建材行業已進入以綠色低碳為主要特征的新發展階段,水泥等傳統建材產品需求量呈現穩中緩降的態勢。
水泥行業是碳排放大戶,約占全國碳排放總量13%,作為建材行業營收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如何推動水泥行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水泥企業將如何開展碳核算以迎接碳市場?在“雙碳”目標下,水泥行業又將迎來哪些機遇?
圍繞上述問題,財聯社專訪中國國檢測試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原總工程師、教授級高工蔣荃。
財聯社:工信部發布會提到水泥產品單位熟料能耗較“十四五”初期下降3%。水泥及水泥制品是建材行業的重要增長點,隨著建材行業進入以綠色低碳為主要特征的新發展階段,你認為如何才能更好地推動水泥行業的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蔣荃:目前來說,水泥短期內仍然不可替代,我國水泥工藝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因此未來降碳應最先在應用端發力。第一,要淘汰水泥的過剩產能。今年以來,由于水泥產能過剩,市場需求不足導致水泥價格猛跌,因此需要降低水泥過剩的產量。第二,要讓具有技術含量的低碳水泥更有市場。通過低碳轉型引導,給予低碳水泥市場,防止水泥行業單純依靠低價競爭。
因此,需要協同發展,不僅是一條綠色發展的供應鏈,還是一條低碳減碳的價值鏈。目前很多綠色低碳建材制品的轉型投入非常多,但成本也隨之上升,在下游反而難以得到市場應用。需要通過引導綠色建筑、到引導綠色建材、再到引導綠色的基礎原材料,促進整條產業鏈協同發展,避免技術落后水泥企業利用單純的低價競爭,造成行業內卷。
我認為水泥行業綠色發展本質上是一個去產能的抓手,讓達不到綠色低碳要求的水泥及水泥制品沒有市場。
此外,還要認識到在未來水泥行業納入碳市場的背景下,低碳也是降成本,綠色低碳水泥企業通過降低碳排放節約指標,在碳市場中與高能耗或高碳排放企業進行交易,以此來降低整體成本。形成這樣的機制后,才可以將綠色低碳持續下去,推動“雙碳”目標的實現。
財聯社:《建材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提出2023—2024年,綠色建材、礦物功能材料、無機非金屬新材料等規上企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雙碳”目標之下,水泥行業和企業有哪些機遇?
蔣荃:建材制品高質量發展需要讓企業有利潤,沒有利潤就難以為水泥行業低碳轉型提供動力。
綠色建材有4個維度:資源屬性、能源屬性、環境屬性和品質屬性,比如綠色裝飾裝修材料的甲醛、有機揮發危害物低,建筑室內環境的質量也就更高。高質量的新材料給建筑質量的提升做出了貢獻,就應該有更高的利潤,符合綠色發展的低碳水泥產品,就意味著更高的質量和新技術,這種高品質產品就應該定位一個更高的價格。
此外,延長使用壽命就是最大的低碳,高質量的水泥制品通過延長使用壽命,不僅可以降低年平均隱含碳排放,還減少了建筑垃圾。同時,生產低碳水泥產品也可以通過碳市場交易為企業換回一些價值。
因此,宣傳水泥制品綠色低碳的價值是關鍵,目前綠色建材評價是一星級、二星級和三星級,標明了不同的質量等級,國家要引導綠色水泥產品的優質優價,同時也要讓消費端認可高質量的綠色產品。
財聯社:全國碳市場上線交易已滿兩周年。在碳市場擴容方面,有關部門已就制定《水泥、電解鋁行業的碳排放數據核算標準與指南(更新版)》非公開征求意見。水泥企業如何開展碳核算和實現脫碳,以迎接碳市場?
蔣荃:未來要形成一套機制,比如第三方機構要對每個企業做評估,制定出定額,確定出平均值,這樣才能真正的實現交易,目前仍在計算過程中。第三方核查機構需要做很多工作,這也是促進碳排放的一個重要環節,例如計算方法,以及計算邊界都需要進行明確。這就像價值鏈一樣,購買產品的同時,也買了產品的隱含碳。
所以核查碳排放需要定量,現在有碳排放因子,但碳排放因子未來不能作為各個企業交易的算法,因此需要積累數據,但最難的就是積累數據,有了數據后,就可以確定均值,通過將企業數據與行業均值做對比,來確定企業如何進行碳交易。
目前需要一個積累的過程,還要有一個核查的過程,碳排放因子法只能大致初步計算產品的碳排放,具體的可能還需要用到實測法進行解決。前期我們解決了方法論,由方法論到標準,但如果應用于實操的過程中,還需要進一步完善。
| 好評 |
|
0% | 0 |
| 中評 |
|
0% | 0 |
| 差評 |
|
0% | 0 |
|
|
| 匿名發表 (內容限5至200字) 當前已經輸入 0 字 |
哈爾濱市道外區長順水泥制品經銷處 | 水泥大數據研究院 | 中國水泥網 | 水泥網 |
免責聲明:本站所有信息均由網友自由發布,本站不承擔由于內容的合法性及真實性所引起的一切爭議和法律責任。
版權所有:遼寧宿盛實業有限公司
公安備案號:遼公網安備21130002000126號
免責聲明:本站所有信息均由網友自由發布,本站不承擔由于內容的合法性及真實性所引起的一切爭議和法律責任。
版權所有:遼寧宿盛實業有限公司